自杀产生的心理因素
调查显示,每年全球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85万人,而自杀未遂的人数可能至少是自!@#$%^&*亡人数的10倍。据卫生部的报告显示,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!@#$%^&*亡,200万人自杀未遂,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全人类死因的第五位,15到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。
但是,专家指出,自杀也需要预防。我国多数的自杀未遂属于冲动性行为,50%的自杀未遂者考虑自杀的时间小于或等于2小时,28%的自杀未遂者在采取自杀行动之前考虑的时间仅仅不到10分钟,所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愈发显得重要。
医学专家在分析了441例自杀成功案例的自杀原因构成时发现,抑郁症和其他的精神障碍占全部自杀原因的41%,家庭矛盾占24%,经济困难和躯体疾病占10%,其他原因占15%。而278例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原因中,家庭矛盾占52%,抑郁症和其他精神障碍占29%,其他原因占19%。 自杀者多有一下心理因素:
1.厌世感
怀才不遇,忍辱负重,屈服于外界压力,受到不公正待遇,又无力抗争,自感“低人一等”,失去学习或生活乐趣,把自己看成“多余的人”,为度日如年而自杀。
2.极乐感
择偶受干扰,不能爱自己所爱,或婚后婚姻不美满,或第三者涉足家庭,为与第三者共同实现“生不能成夫妻,死同穴”的“极乐世界”而自杀。
3.罪孽感
平时作恶多端,横行乡里,罪行累累,深知法网恢恢,罪责难逃。为了逃脱惩罚畏罪自杀。
4.失落感
自尊心人人皆有,尤其对于一向“广播有声,报纸有名”的名人,若屡遭挫折,名落孙山,容易自认为“无颜见江东父老”而自杀。
5.冲动感
在家庭父子之间、夫妻之间、兄弟之间、叔伯之间,或在工作单位同志之间和社会的邻里之间,由于争吵怒气难消,尤其自感“吃亏”、“气不过”时,易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自杀。
6.从众感
一些平日称兄道弟,讲“江湖义气”的青少年,一旦为首者产生自杀念头,其他成员易盲目从众自杀。